201910445019
山东巴蜗牛无创取样和系统分类学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5-01 至 2020-12-31
理学
生物科学类
2019-09-10
2020-06-10
姓名 年级 学号 所在院系 专业 联系电话 E-mail 是否主持人
张国一 * 201713010108 * * * * 第一主持人
姓名 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指导教师类型
刘腾腾 副教授 第一指导教师
负责人曾经参与科研的情况:

自中学即开始贝类分类学爱好和研究,目前已经在国际期刊Folia Malacologica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另有两篇贝类学统分类学论文准备投稿。

指导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情况:
1. 基于宏条形码的小蛾类生物多样性精准评估,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ZR2017BC051,2017.08至2019.12

2. 鳞翅目幼虫数据库建设,科技部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专题,2005DKA21403-201721,2018.1至2018.12

3. 教学标本数据更新,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标本平台教学子平台运行服务项目,2005DKA21403-JK,2018.1至2018.12
指导教师对本项目的支持情况:

山东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相对薄弱。近年随着本团队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物种、新纪录种被发现。本项目对山东省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有重要基础性作用。指导教师将给予全力支持。

项目简介:

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多位学者采集研究山东巴蜗牛亚科(Bradybaeninae),使山东成为多种巴蜗牛物种的模式产地。但是按照现代贝类分类学的需求,早期研究都缺乏详细的外型和解剖形态描述,鲜有栖息环境记录,并缺乏分子生物学数据,给巴蜗牛新物种的确定、物种划分和多样性研究带来很大困扰。同时,因为山东巴蜗牛分布范围狭窄、数量稀少、多样性高,掠夺性采集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乃至于灭绝,因此无创采集尤其是无创获取DNA尤其关键。合理的物种划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本项目拟在广泛且非掠夺式标本采集的基础上,对我省巴蜗牛进行分类厘订,丰富我省巴蜗牛区系多样性,为贝类物种保护与利用提供准确基础资料。